怎样当好一名大学内科学老师
硕士生教师 黄宇清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7月2日至7月10日我有幸来到英雄城南昌进入课堂,目睹了井冈山学者和各学科带头人的教学风采,聆听他们对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创新团队培育等方面的新见解、新理念和新思路。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此次培训使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医学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对科研的执着;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
从名师们的授课中,我深受启发,归纳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听过各位名家的讲课后,让我了解到学科建设已不仅仅停留在硬件设施的完善、基地与平台的改建,而更多地转移到与学科发展相关的软件建设上。对于学科建设应做到:打破学科壁垒,搭建临床与基础的多学科合作平台;以医学科学问题为导向,实现学科群建设;注重学科人才队伍多元化发展。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有个好的带头人和一个和谐团结的学术团队,在目前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的社会,靠单打独斗是无法在学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团队协作是学科发展的基石。
其次,接触到了“转化医学”这个新的医学概念,知道它并不是医学上的一个新分支,而是指导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根本方针。转化医学是把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凝聚到预测医学、预防医学、个性化医学和参与医学(4P医学),推动医疗改革、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科技主线是由人类基因组到4P医学。转化医学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临床医师从纷繁复杂的临床资料中凝练出科学问题,再用基础研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再转化为可用于临床的理论技术方法及药物,最终让患者获益。而进行转化性医学研究,就必须培养既会研究又能看病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做到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高水平人才学术型医师。
再次,此次的培训各位教授的生动讲授和实地考察,不但改变了我单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授课理念,而且提高了我在日后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中的科研能力。通过聆听名师课堂和与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我了解到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生的培养应当在重视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强调科研素养的培养。因为科研素养作为探究未知能力的基础,是学术型医师应具有的综合素质之一和重要标志。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对科学问题足够敏感,善于从患者的一声叹息工作中的一点意外病情的非正常转归中发现科学问题之芽,将瞬间的灵感转化为澎湃的激情,进而凝练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通过临床和实验室的配合进行研究,形成有价值的创新性思想和理论。作为一名《内科学》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才可能在临床教学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日后的工作中,我应当将科研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且能够以科研工作和方法促进医疗教学工作;每周保证一定比例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工作,不断的执着追求,勤奋工作,我才可能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大做强,才能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学术型的教授而不仅仅是个知识的搬运工。那样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可以发现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术型医生,而不是医匠。
总之,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创新热情,提高语言水平和科研能力;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医、教、研并重;结交了兄弟院校的同行,促进了科研及教学的相互交流。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短短十天的学习,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内科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科学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科研精神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