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
首页 > 专题栏目 > 名老中医 > 医案分析 > 正文
周炳文医案---以六经辨证论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28 15:46点击数: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阳明协热下血之肠风下血证,治以解肌清热、凉血解毒。

高某某,男,15岁,1977527就诊。

脐周阵发性绞痛、脓血便4

初诊:缘4天前因进食生冷食物后出现脐周阵发性绞痛,显渐进性加重,排水样脓血便,每日6-8次,伴高热、全身乏力、恶心等 ,无里急后重、抽搐、意识障碍、皮肤斑疹等,遂入住我院,西医诊断为“出血性肠炎”,予抗感染治疗,体温稍降。2天前腹痛加重,排少量血块,渐出现腹胀不适,头晕,遂邀中医协诊,诉患病以来,精神疲倦,几无进食,睡眠差,小便量少,舌暗红、苔粗腻厚,脉滑数。查体:T39,P110/分,R24/分,BP95/50mmHg,腹膨隆,腹部皮肤光亮,局部未见肠型,腹肌紧张,全腹压痛,未扪及肿块,肝脾触诊欠满意,墨菲氏征欠合作,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0-1/分。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9.5×10^9/L 红细胞3.11×10^12/L 血红蛋白85g/L 血小板 57×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 92.6% ;大便常规:颜色(黑)  性状(烂) 红细胞(+++)白细胞(+++)细菌(+)潜血(++++)。病机分析:阳明内候胃腑,结热之邪,内结胃肠,故见肠道气机阻滞、传化失常见症腹痛、腹胀、大便恶臭等。阳明外候肌肉,邪热相蒸而见高热.湿热蕴结,肠道脉络受损致便血,便血暗红如酱是为远血之候。而舌质红、苔粗厚腻,脉滑数为湿热蕴蒸之象。中医诊断:肠风下血(阳明协热下血)。治则:解肌清热,凉血解毒。方药:加味葛根芩连汤(葛根15、黄芩12、黄连10、甘草3、银花10、地榆12、茜草10、蚕沙6等)。

二诊(1977531),服上方四剂,诉便血减少,大便淡红色稀水样,无血块,但仍脘腹胀痛阵作,汗多,无恶心呕吐,思食,大便5/天,舌淡红、苔白腻,脉缓。大便复查:颜色(淡红)  性状(稀) 红细胞(+) 白细胞(++)细菌(-)潜血(+)。认为腹痛、腹胀剧,大便次数多,系肠道气机阻滞仍甚,故治疗在原方基础上加上木香,以收行气之功,佐以归芍以期增补血和营之力。

三诊(197764),患者肉眼便血已消失,无发热,脘腹轻微胀痛,思食,大便通畅,但见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复查血常规:白细胞5.09×10^9/L 红细胞3.48×10^12/L 血红蛋白98g/L 血小板 117×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 64.7% ;大便常规:颜色(黄)  性状(烂) 红细胞(-) 白细胞(-)细菌(-)潜血(-)。认为患者发病急骤,便血量大,后期脾气失运、气血两虚,故见面色少华,脉濡细等。治疗以调理脾胃、益气补血为主,用药归芍异功散(当归8、白芍12、党参10、白术10、茯苓12、陈皮5、甘草3等)五剂,痊愈出院后未在复发。

按: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目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导师根据数十年来经治病例和临床体会,将本病按六经辨证归纳为三个类型来论治,即阳明协热下血型、厥阴风动气滞血下型、太阴脾虚失统便血型,这与现今中医内科学将便血归为血证来辨证论治有不同之处。本案例正属阳明协热下血型,我们认为其辨证准确,用药精炼,疗效显著。

医案信息

【医案标题】:周炳文以六经辨证论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原始资源】:回顾性医案

【医案编号】:047H008

【医院病历号】:1977052701

【关键词】:

中医诊断:(病名)肠风下血  (证候)阳明协热下血

西医诊断: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治法:解肌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加味葛根芩连汤

【辨证要点】:

阳明内候胃腑,结热之邪,内结胃肠,故见肠道气机阻滞、传化失常见症腹痛、腹胀、大便恶臭等。阳明外候肌肉,邪热相蒸而见高热.湿热蕴结,肠道脉络受损致便血,便血暗红如酱是为远血之候。而舌质红、苔粗厚腻,脉滑数为湿热蕴蒸之象。

【疗效】:三诊,痊愈。

课题负责人签名:古容芳

整理者:周洪彬

时间:2010330

2009-2017®版权所有   赣ICP备14006013号-1   卫生厅审核编号:赣卫网审〔20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