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的力量源泉。医院坐落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下,井冈山精神、红医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院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铸就出了不畏艰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种精神。
在我市这次疫情爆发之前,医院已经把疫情防控做到了具体化,“不打无准备之仗,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提前对所有职工进行穿脱防护服、隔离衣,采鼻咽拭子等相关操作培训并严格考核;每日对院区进行全面消杀;对来院人员严格实行“三查一戴一测一扫”等相关工作。面对我市此次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医院能迅速作出部署,把“抗疫情、保健康”摆在第一位,严格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医院领导班子及全体医务人员闻令而动,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当吉安市疫情来临之时,当吉州区各小区将封控之际,9月6日晚,整个城市都陷入了寂静。为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为了控制疫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医院审时度势,做出了全体职工“能出尽出”的决定。没有犹豫,无需动员,大家安排好家里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儿女,匆匆离开家门,这时,大部分市民都选择呆在家里,避免风险。而当晚寂静的大街上,却有一些可爱的人,或步行或骑电动车,拎着包,提着桶,端着盆,带着最基本的生活物品,走进医院的大门。随即各个门诊部、住院部,都亮起了灯光。大家都在为寻找一个床铺绞尽脑汁。因为大家知道,今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将在这里,艰苦坚守。为了疫情的防控,为了医院的正常运作,都来到自己的岗位上。从此以后的十余天,你可以看到:书记、院长们,日夜在行政楼指挥,70多岁的老院长、60多岁的老主任,在门诊值班;年富力强的科主任们,单枪匹马的在各自科里值守;住院部的各个病区,医生护士穿梭其中;青春靓丽的年轻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顶着三十七、八度的烈日,走街串巷去采核酸;医院的各个部门,每天都有人守着;各种检查从未缺岗;医疗护理,依旧延续,后勤保障,仍然坚挺,行政人员,始终坚守。许多困在封控小区的附院人员,不断的要求医院“捞人”,想出来上班,实在无法出来的,也在网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大家想到的是责任、是义务、是医院、是工作、是抗疫,唯独没有想到家里。
当医院因为防疫需要,要把消化内科和二楼病区清空转为他用时,科室的医务人员,毫无怨言,仅用半天时间全部转移好病人,把科室干净整洁的整理出来;当采核酸人员紧缺之时,大家踊跃的报名;当新院区住院部需要使用时,几十名附院职工,自愿奋战了一天一夜。其中,年近六旬的老工会主席,主动出去找活干,像小伙子们一样,搞卫生、搬设备、安装病床,一直忙到深夜两点,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最后在大家的反复劝说下,才返回院子里。
没有场所,大家或睡在门诊窄窄的诊疗床上,或两人一起挤在病区的病床上,或十余人,睡在联通铺上,没有怨言;热水供应紧张,大家在卫生间的水池里,用脸盆浇冷水洗澡的时候,还在唱歌;医技5楼被戏称为:消化内科大酒店、消化内科大澡堂;当中秋节,没有月饼、没有水果、大家举着茶水望月的时候,还说:这是一个十分温暖、快乐的中秋节,分外难忘;当反复要求几次,被选上去采核酸的时候,队员高兴地说,终于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当大伙儿吃着单调的饭菜,住在医院里的同事,偶尔炸点花生米,炒上几个小菜,送过来给大家改善伙食的时候,大家感觉非常的温暖;为了能尽快给市民出核酸报告,48小时连轴转的她,在PCR实验室里累晕了,透支的身体躺在地上,哪怕是一分钟的休息也是那么的奢侈;外出采核酸的小伙子,因天热劳累,出现头晕、胸闷,口唇、手指发绀,被同事送来医院吸氧,但他还是说“没事,我能行。”
“没事,我能行”,多么平凡的一句话,而体现出的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这就是附属医院职工的精神,这就是附属医院的精神,这就是一种万众一心、不畏艰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铸就伟大”。我们生而平凡,但是在抗击疫情中,附属医院全体职工志存高远,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家国情怀。医院领导班子及全体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中的种种表现,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实际体现,也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传承。
疫情战斗还在继续,“三甲”评审、新院区的搬迁、老院区的改造、医院的发展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努力,有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去克服。我想这种附属医院的精神,值得赞扬、宣传、学习,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中的坚强支柱,成为我们附属医院发展的“活的灵魂”。(文:战“疫”者 审核:黄军伟 彭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