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护佑安康!”上海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4月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紧急驰援,共同守“沪”,截止目前,我院已有11名优秀医疗护理队员义无反顾赴上海援助,倾情倾力守“沪”,确保帮助上海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这里将陆续分享队员们日志,通过日志见证队员们在上海的抗疫经历,展现队员们的精神与力量。
方舱里的24小时——援沪日记
我是来自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刘瑾,我从事护理行业14年,并有着13年丰富的危重症护理经验,同时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当一方有难时,我当义不容辞的挺身而出,主动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援沪工作。我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在这也不例外,以下是我的方舱工作日记,记录着我们援沪工作的点滴收获。
4月17日12点至16点,这是我们进方舱的第一个班。有些焦虑和恐慌,焦虑的是同一时间大量患者的入舱工作是否能够安排好,恐慌的是我将零距离接触奥密克戎病毒,自己的防护是否做到位了?接完班后,组长王风婷就给我们分配了任务,我和万敏惠去二号楼,负责给刚入住方舱的患者扫入舱码。三小时很快过去了,突然接到组长电话通知有一名74岁的老人,因为心衰情况比较危急需要转定点医院,由我负责随120车转运至定点医院周浦医院。一路上我非常关注老人的病情,呼吸困难有没有加重、咳嗽咳痰有没有费力,自觉症状有没有好转……。因为医院床位比较紧张,我们在医院门口将近等了两小时,终于腾出来有床位了,我向接收的医生详细介绍了病情及处理过程,并很快的给病人办理了入住手续,一旁一直还在咳喘的老人家还不忘连声道谢说:“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来的红军战士援助我们上海,战胜疫情就有希望了!”此时的我原本以为我们组其他人都下班回酒店了,直到接到王风婷姐姐的电话,告知我说大家都在指挥部等你,顿时心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加油!
4月18号16点至20点刚接班就得知二号楼三楼还有一部分病人的核酸采集工作未完成,在组长分派任务后,我们各自带好自己的工作手机和记录本,准备好核酸采样的用物,分为两队同时进行采集工作,每队各安排一名扫码人员和一名核酸采集人员,负责楼层的工勤人员则在一旁维持现场秩序。对于没有手机的儿童和不知道扫码的老年人,工勤人员和每组的志愿者一一做了安抚工作,并教会和帮助他们扫码。两个小时后,圆满完成了核酸采集任务,共采集核酸264份。
4月19日20点至24点,今天组长安排我分管护士台,其他组员去各个楼层进行舱内消杀工作和随身码扫码工作。我先将十台PDA机充电,同时将护士站的用物、纸张分类整理好,并做好标记。将护士站台及抢救仪器均用消毒湿巾擦拭,途中不间断有病人来咨询各种问题,能解决的我就帮着解决了,不能解决的就电话给组长。完成消杀工作的组员们回来了,我主动接替了他们的工作,继续去其他楼层巡视,并将一些患者未来得及时取的快递帮他们逐个核实转交给他们。经过巡视发现二号楼016床出现了发热,177和178床均出现腹泻,针对这些情况,我立即通知了医生,并作了相应处理。就在这时,发现了一位4岁的小朋友,发热最高体温至40摄氏度,在服用退热药后温度仍然高至39摄氏度,在这时我指导患儿家属用酒精擦浴,30分钟后有效的物理降温终于控制了小朋友的体温,最终安稳的睡着了。
4月21号0点至4点,此时舱内的呼噜声此起彼伏,我们共分为了两个小分队,分别巡视一号楼和二号楼,查看有无不适的患者和舱内夜间有无安全隐患。正在巡查的时候,一志愿者向我们反映,一号楼二层一位阿姨咳痰不出,喘的厉害。得知情况后,我和王风婷医生带上了药品前往,详细了解病情后,给予止咳化痰等处理,同时我也认真地在现场指导病人如何进行有效咳嗽及深呼吸,并教会其家属如何进行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患者平稳了很多。阿姨和家属都向我们表示了真诚的感谢:来到了这个有爱的方舱,我就放心了!旁边的志愿者也不时发出了几声咳嗽,了解后才得知他是因为在小区内做志愿者时感染新冠病毒后才进入方舱医院的,今天的他主动担起了本组的核酸采集组织工作、分发用物、照顾组里的老年患者、还给周围病友做了心理疏导,忙了一整天下来才发现自己的咽喉也不适了。我们随即给予了他维C泡腾片和口罩,并叮嘱他在做好志愿者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好自身防护。
4月22号4点至8点,早上四点的方舱内病人都还在睡梦中,但此时依然可见大白们忙碌穿梭的身影。他们在核实昨天已出舱的名单并整理出应出但未出的病人名单,同时将为今日上午需解离人员身份信息核实做准备工作。大概05:10左右,方舱内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了病房,病房内的叔叔阿姨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早早的完成了洗漱工作,接下晨练开始了,受到隔离要求和环境的限制,他们有的在长廊上散步,有的在床边压压腿,还有的带着大朋友小朋友们做起了健身操,画面中的他们一点也不会因为疫情而阻断这和谐安逸的生活状态。
4月23日8点至12点,刚接班护士站台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这些都是准备今天解离的人员。按照流程,我们逐一核实了解离名单上的人员信息是否正确,再将解离告知书和解离证明发放给他们,并指导他们正确填写内容及填写格式。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小插曲,比如有一些病人因为要留下来照顾老人小孩,在前几批解离时未出的人员不在此次名单之内,或者已经连续三次核酸阴性但未在此次名单内,还有些因为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或不识字,无法扫出舱码和填写相关信息的。这时,细心的医护大白们发现了这些问题,耐心的给他解释,并将需要核实的名单向上级指挥部报告。热心的年轻志愿者们也主动帮助老年人和身边不懂的病人完成扫码和信息填写,很快,解离手续就都已经办妥了。
没过多久,负责接送出舱人员的大巴车来了,组长迅速将全组人员分成了三个小分队,一个小分队负责核实出舱人员信息,并收回解离证明书下联;另一小分队组织出舱人员有序的坐上了大巴车,清点人数后详细的讲解了居家隔离和生活中自我防护的要点;还有小分队则负责出舱病人的物品和环境消杀工作。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着,不到一个小时解离病人200余人。
接下来的任务则是核酸采样工作。准备好用物后,通知二号楼一层今日未做核酸的所有病人进行核酸采样,扩音器里传来:“请大家依次排好队,间隔1.5米以上,做好防护,打开微信健康云,核酸采集二维码扫码啦!”这些都已经成了每天熟练于心的吆喝了。同时组长还分派两名队员为第三方工勤人员核酸采样工作。272位病人和223位第三方工勤人员的核酸采集工作都在我们班上顺利完成。
不知不觉今天已经是我们来援沪第十二天了,这一路来收获了太多的感动,首先感恩一同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们,让我们的默契度倍增,工作做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了;同时感谢任劳任怨、热心服务的志愿者和工勤人员们;然后感谢风里雨里一直在路口等待的司机师傅们,在这特别感谢王善金领队、万里飞主任及各组长对方舱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支持,愿我们继续同心守“沪”,战胜疫情。(刘瑾)
出舱!安全解离有我们!
4月23日,是我阔别家乡离开家人踏上援沪征程的第11天,也是我们保税区方舱第七小组迎来第一批解离患者的日子。
收到解离名单后,大家的内心都打起了鼓,尽管之前已经将解离流程烂熟于心,但第一次面对350名患者的解离工作大家都一团乱麻,无从下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上班组长王风婷便组织大家开了个小会,分配了各人的工作任务,要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先把解离名单下发至志愿者组长群,由志愿者组长确定该组具体待解离人员人次,再由楼层分管护士核对无误后下发解离告知单,协助分管患者整理打包私人物品,消杀,发放出舱物资,做好出舱后的健康宣教及注意事项,电脑班护士办理好解离手续,待一切准备就绪后以楼层为单位在分管护士的引导护送下依次登上回家的车辆。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在志愿者们和工勤人员的帮助下,在患者们的配合下,短短四小时,我们不仅圆满的完成了350名患者的解离工作,还完成了工勤人员224人次的核酸采集任务,工作任务虽然繁重,但是队员们之间的团结协作,患者们不绝于耳的感谢声以及志愿者们的支持和帮助,我感动不已,纵然衣衫尽湿,护目镜内雾气弥漫,面庞满是压痕,但能和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战斗,我觉得特别的开心和自豪,能为上海贡献出我的一份力量,让我打心里觉得充实,我深切地体会到白衣天使的意义,或许正是因为天使有一双翅膀,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能飞向哪里,多少年后,回忆起这段岁月,我会觉得有我们的援护医疗队,乐于助人的志愿者,体贴的患者朋友,默默在我们身后作为坚强后盾的医院领导们,有你们真好!(李佳)
春日不迟 相逢终有时
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今年的春天如约而至,然而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春天或许失去了某些美好的意义。
自4月12日踏上开往上海的专列以来,我已经在这座距离家乡八百公里的国际化大都市支援抗疫工作半月有余。时间过的很快,和家人、同事告别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初来上海时的心情也依旧清晰深刻,激动和迷茫杂糅一团,激动的是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能有幸参与到此次的抗疫,迷茫则是对前方疫情情况的未知。我们同行的有王风婷队长(副主任医师)、刘瑾(主管护师)、郭美莲(主管护师)、李佳(主管护师),大家都有着1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在从吉安往上海的路途中,我们也一直相互鼓劲、加油,做好了相互照应,并竭尽全力支持抗疫工作的准备与决心。
到上海的第二天我们就接到了核酸采样任务,我们整个吉安医疗团队169人除各小队队长外分成三队,协助上海各区卫生院完成4月14日核酸采样任务。早上5:30,我们第二小队35人就前往上海北蔡区卫生院等待任务分配,领队东方医院杨志龙医生,在出发前一直对我们再三交代“做好自我防护,安全完成任务。”我与郭美莲还有北蔡卫生院的韩医生,被分配一同前往两个封控小区进行核酸采样,这两个小区总人数约1700人。在驱车前往小区的路上韩医生告诉我们,他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回家了,一直在一线工作。抵达小区后我们即刻开始核酸采样工作,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都非常配合我们,居民们也都自觉地间隔一米有序排队,很多人知道我们是江西吉安来的,不仅对我们表达感谢,也对吉安这座革命老城表示赞许,每每听到大家的“谢谢”我都会眼眶一热,不仅是因为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更为能发扬井冈山精神,而感到自豪和开心。我们采样的居民上至90岁老人,下至1岁4月婴孩均积极配合,采样工作有条不紊,进程顺利。当天完成采样工作回到住处时已是晚上8:00,总队长王金善院长和各队队长虽然没有参与采样任务,但也没闲着,他们进行了一天的开会讨论(方舱医院的建设、人员的分配、物资的调配等等工作),最终确定工作分配:我们169人分成三组分别接管三个方舱,我所在的保税区方舱60人,分成7组,可收治3500人。
4月16日,从15:00起我们舱开始收治患者,患者数量比我们想象中庞大,大家从15:00一直收治到凌晨02:00才完成初步安顿工作,志愿者们也协助医护一同安置患者。为了方便患患以及医患之间互相照顾,把带小孩的患者和一家老小共同入仓的安排在单间家庭房,而一些认知行为障碍及年龄大的则安排在离厕所和护士站近的位置,每个区域都有志愿者,也有很多患者自愿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帮助大家,为医护人员分担工作压力。
每次上班,我们组入舱后,组长王风婷都会先对我们进行工作安排,并带着我们巡视病房。有一次我们发现一位74岁老年男性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史,且当时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下肢水肿,考虑急性心衰,因方舱医疗条件有限,组长建议给予对症处理后立即转定点医院进一步救治,经过多方联系后安排刘瑾随120送病人两夫妻至周浦医院。
还有一次我们接到来自舱外患者家属的求助电话,说他的父亲在我们方舱里面住,但是现在打电话联系不上,希望我们帮忙找到该位患者。我们赶紧找到我们的电脑专家李佳护士,从问卷星中找到这名患者的床位,找到了患者并为其检查各项体征,确定患者状况平稳,随后便电联家属报了平安。
方舱里还有许多年纪较小的患者,我们这几位“外来人员”,也把自己从家乡带过来的特产零食分发给了小朋友们,不仅拉近了医患距离,也为紧张的治疗环境增添了几许欢声笑语。
咱们方舱里还有很多在校学生,有一名高三的女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及对新冠疾病的恐惧导致患上了焦虑症,她的妈妈因为担心女儿的病情,情绪失控在病区过道痛哭失声,我们队长王风婷发现后立马上前安抚其母亲情绪,并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为了让学生们不落下功课,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在方舱里利用护士站桌子隔出了一块学习园地,专门供学生们学习及上网课。
虽然方舱患者数量多,硬件设施较定点医院来说也相对简陋,但通过医护人员认真的规划和安排,以及患者对抗疫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大家在方舱里的生活依然井然有序、友爱互助。
这个春天于我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也是一个独具意义的春天。通过这次援沪行动,我更加全面地体会到了医护工作的价值与精神,对红医精神、革命精神更是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说来惭愧,在此次援沪行动我院派出的5名医护人员中,除我以外其余四位同事皆为中共党员。经此一役,我不光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也对自我思想的提升有新的感悟和启发。虽然仍处于紧迫的工作安排中,我也抓紧时间写下肺腑之言申请入党,愿能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和人民贡献更多力量。
我坚信在我们众志成城的努力下,定能打赢这场艰难的疫情阻击战,还每位患者健康,还祖国和人民一片清澈秀丽的大好河山。最后我也想将我小外甥作给我的画送给每一位迎难而上、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我们都是与逆境抗争的斗士,与生死决斗的勇士。无论医护工作者或是患者,我们都是与命运斗争的人,是在为光明的未来战斗的人,愿每一位暂时被疫情“困”住的勇者都能寻回归家的路。春日不迟,相逢终有时,中国加油!(万敏惠)
劳动最光荣 奋斗最幸福——一位援沪抗疫队员的五一劳动节
4月初,接到上级通知援沪抗疫,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义不容辞的报名,经过筛选,成为了我院援沪医疗队的一名队员。第一次进入方舱,看到患者,我就坚信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护理好每一位病患,用自己的行动,抚慰患者的心灵,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每次进舱前减少吃喝,就是为了使自己在工作的几个小时里不上厕所。4月的上海,天气也越来越热,较大的湿度更是让患者烦闷。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两层口罩和面屏动一动已经是满身大汗,工作中经常连说话都是费力地喘着气,但我依然克服自身的情绪,依然用我最缓和的语气和各位患者交流。方舱内护理工作是繁琐而危险的,里面的许多病人还有基础病,为常规护理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
每当脱下防护服,衣服全都湿透,脸上是护目镜和口罩留下的深深的压痕。但想到一批批患者经过我们的护理能够健健康康出院,我依然觉得自己的劳动是值得的,我用我的劳动践行了党的号召——为人民服务。(朱锦娟)
抗击疫情 青春有我
103年前,正是我辈青年用一场学生运动激发全国民众反帝反封建的高潮,五四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是夯实“四个自信”的重要源泉。在疫情面前,我辈青年依然是主力军,越危险越向前。4月初,接到命令,我成了援沪医疗队的一名队员,面对在方舱内的各位患者,我拿出自己所有的勇气和精力,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好各位患者,虽然不透气的防护服和炎热的天气致使我的汗水不断流,打湿了我的衣服,但每次想到103年前那批学生在北平大街游行的风采,我现在的忍受、不舒服又算得了什么呢。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朱锦娟)
我和老奶奶的故事
在抗疫一线,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小插曲。我负责的区域有一位74岁的老奶奶,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来询问何时能出院。我每次都耐心地向她解释出舱政策,但是总觉得她心里还有其他事。我抽出休息时间来到她的床边打算给她做一个简单的心理辅导,通过交流,了解到奶奶是因为看到和她同时进舱的人都已经出院了,而且儿子本来也可以出院了,但是为了陪她还在舱内,且这两天没有给她采集核酸。“奶奶,您的核酸问题我已经和指挥部反映了,您也不要着急。”我耐心地给奶奶解释。奶奶得到我的安慰后,心情也好多了。接下来的几天,我都会抽空去陪奶奶聊天,总是能看到她脸上的笑容。两天后,奶奶接到出院通知,我特意去和她做了告别,并叮嘱她后续的防护注意事项。
晚上,脱下防护服,虽然满身的疲惫,但依然干劲十足,因为每天的工作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责,也端正了我的入党动机,“为人民服务”不止是口号,更是我们行动的纲领,只有这样,才不负党和人民多年的培养。(朱锦娟)
让7S走进方舱 将凌乱变为清爽
初入方舱,面对一切都是无比的茫然,陌生的环境,杂乱的物资,不同的工作方式,让来自井冈山革命老区的169名援沪队员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体温计在哪?血糖仪在哪……”本就沉重的工作任务常常因为找东西而显得更加的繁忙。这时,来自的护理团队突然想起,医院一直实行7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江西省援沪吉安医疗队护理部主任肖晓春补充说道:“因为大家本就来自不同的的单位,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及习惯,我们只有做到同质化、标准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将物品统一固定定点放置,专人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团队力量。”
于是,大家在护理部主任的带领下,首先对医护通道进行了整改,先增加更衣间,让医护上下班不至于过多的等待及拥挤。同时通过整顿,将防护物品按顺序进行了放置,让大家使用起来一目了然,效率提高。
整顿完出入口,又对病区环境进行了合理整顿,将病区划分了“男病区、女病区、亲子病区”并且增设了“方舱小课堂”。不仅让患者隐私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同时还能满足亲子的需要,并且让医护管理起来更加的方便。
接下来又对护士站及库房进行了整改,将生活用品、医疗物资、药品进行分类。吉安队朱锦娟护士对抢救车的药品进行整理,高危药品做好红色醒目标记,遵循先进先出原则,进行分门别类,统一固定,制定醒目的标识。制定了抢救车示意图,让队友一目了然,并且在工作群拍照传达到每一个人,让每一个工作者都知晓。经过一系列的整改后,病区环境明显清爽了很多。90后党员先锋队谢奕亮说道:“以前在库房拿东西很费时间,要找好久并且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个不小心防护服就被突出来的杂物刮破,现在整改后物资摆放整齐统一,病区也宽敞了许多,走起路来也放心了,而且物品放置位置一目了然,心里有数,所以拿起来特别顺手,工作效率也就高了。”(朱锦娟)
我们定不负重托 圆满完成任务
4月30日,“五一”长假第一天,井冈山大学副校长黄检根及党委书记肖游章等院领导上午九点在医院办公室与我们视频连线,慰问我们援沪队员。我们有的队员昨日下夜班,有的队员仍在工作岗位。校领导及院领导要我们每个队员报告身体状况,问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我们每位队员十分激动和感动,特别感谢领导的牵挂和慰问。
井冈山大学及是我们的坚强后盾,领导及全体同事和我们的心融在一起,我们一定牢记领导叮嘱,加强个人防护,努力工作,发扬井冈山精神,圆满完成任务。(周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