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 正文
上海十院心内科专家指导我院开展省内领先医学技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30 15:42点击数:

    9月28日,在上海十院的专家指导下开展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冠脉血管内超声、冠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检查,同时开展了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术。其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属于吉安最先开展,IVUS(血管内超声)、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江西目前只有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极少数三甲医院开展了该检查项目。而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冷冻消融术,目前仅有2-3家医院开展,而使用第二代冷冻球囊冷冻消融属于江西首例。
    IVUS(血管内超声),血管内超声是利用导管将一高频微型超声探头导入血管腔内进行探测,再经电子成像系统来显示心血管组织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微细解剖信息。其优势:一是用它可明确冠脉造影不能确定的狭窄。二是用它协助诊断心脏移植术后的冠脉病变。三是可用它观测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消退。四是评价血管壁的张力和顺应性。

     
    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目前先进的光学影像技术,优势在于对易损斑块,微小病变,以及血栓等的准确识别。很多在冠脉造影上显示中等度狭窄的临界病变,行OCT检查后发现存在易损病变,而这些临界病变恰恰就是导致ACS的“罪犯”病变,尤其是那些富含脂质的易损斑块,容易在痉挛的基础上发生破裂,导致血栓在局部阻塞,发生猝死、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事件。通过OCT检查不仅可以协助术者准确识别真正的“罪犯”病变,指导介入治疗,对于一些易损斑块进行早期识别,起到预警的作用。

     
    TE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将超声探头置入食管内,从心脏的后方向前近距离探查其深部结构,避免了胸壁、肺气等因素的干扰,故可显示出清晰的图像,提高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可靠性,便于进行心脏手术中的超声监测与评价。是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心房血栓的主要检查手段。
    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冷冻消融与传统消融的优势:
    1.消融时导管的接触、稳定性好,消融效果好
    2.组织损伤小,各种并发症少
    3.内皮破坏程度低,血栓形成发生率低
    4.无心脏穿孔、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
    5.消融后肺静脉无狭窄

    附专家介绍
    彭文辉,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15年赴哈佛医学院附属Brigham and Women’s 医院心脏科博士后。现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国家自然基金一审专家,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临床上擅长冠心病诊治和介入治疗。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和上海市医学科技奖各一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3项国家自然基金,2010年获同济大学优秀青年和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13年获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累计科研经费近260万。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刘旭阳。房颤冷冻消融\a5dcffe776d96571d81f999fcdedad7.jpg      
    赵冬冬,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各种心动过速和顽固性高血压的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缓和心力衰竭的的起搏器植入治疗,累计完成各类手术3000余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律失常学组成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至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曾于2009年获得上海市科委医学科技三等奖和上海市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刘旭阳。房颤冷冻消融\15c9ece586995ac7e46443e0fc0fbae.jpg
    朱梦云,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女性心脏健康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联络与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海峽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访问学者。对于各种心脏病超声影像学诊断有深入研究,近年来将食道超声心动图运用心血管介入领域,开展了很多前沿工作。
    陆云岚,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总护士长,心导管室护士长,护理部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同济大学高等教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护理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护理技师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护理分会委员。获得国家专利5项,获得上海市级奖项4项,发表论文14篇;主持课题3项;多次在全国大会护理论坛和国家级继续教育班发言、主持。


 

2009-2017®版权所有   赣ICP备14006013号-1   卫生厅审核编号:赣卫网审〔2014〕

Baidu
map